2023年6月30日星期五

失業、不婚、無孩:中國上班族的「35歲魔咒」

肖恩·梁(音)年滿30歲的時候就開始思考「35歲魔咒」的問題。在中國,人們普遍認為像他這樣的白領到35歲後將不可避免地面臨職業不穩定的現實。這個魔咒認為,在僱主眼裡,他們比應屆畢業生更貴,而且不像應屆生那樣願意加班。

現年38歲的梁先生已經從一名技術支持人員轉行為私人教練。過去三年的大部分時間裡,他一直處於失業狀態,部分原因是新冠疫情以及低迷的中國經濟。但他認為,失業的主因是自己的年齡。對包括中國政府在內的許多僱主來說,他的年齡太大了,中國政府將大多數公務員職位的招聘年齡限制在35歲以下。如果說「35歲魔咒」是一個傳說,它也是一個有一些事實支持的說法。

「雖然說我健身看起來還蠻年輕,」他在接受採訪時說,「但是人家看我們這種的話,就是屬於被社會淘汰的了。」

新冠疫情後的中國經濟復甦已停滯不前,「35歲魔咒」成為了中國互聯網上的熱門話題。尚不清楚這個現象是如何開始的,也很難知道其真實程度。但毫無疑問的是,中國的就業市場疲軟,年齡歧視普遍存在,而年齡歧視在中國並不違法。對30多歲、正在對事業、婚姻和生育等大問題做決定勞動者來說,這是一種雙重打擊。

「35歲辭退嫌老,60歲退休嫌小,」網上一篇廣泛流傳的帖子寫道,意思是處於最佳工作年齡的人沒有前途,而隨著政府考慮提高退休年齡,上了年紀的人可能需要繼續工作。帖子接下來寫道:「人生遠離房、婚、孩、車、堵、毒。幸福、自由、時間,全是你的。」

由於付不起每月600元的房租,梁先生從中國南方的廣州搬回了老家。他還沒有結婚;三個年齡與他相仿的堂表兄弟也沒結婚。他說,只有那些有穩定工作的人,比如在政府機關上班和當老師的人,才有能力組建家庭。

中國新聞媒體去年引用一名負責人口政策的國家衛健委官員的話說,就業競爭壓力更大是中國年輕人推遲婚姻的原因之一。

很難相信中國政府的就業數據。中國政府的就業統計包括每週僅工作一小時的人。按照這個低標準,今年大部分時間的城鎮失業率只略高於5%,比2019年好。

來自企業界的數據則不同。據阿里巴巴、騰訊和百度發布的財務報告,這三家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公司和薪酬最高的僱主在今年前三個月僱用的員工比它們在疫情期間招聘人數最高時少了約9%。中國一些最大的房地產開發商在2022年裁員 30%、50%,甚至70%。

蘇州未完工的住宅樓群,這是中國房地產行業陷入困境的一個跡象。
蘇州未完工的住宅樓群,這是中國房地產行業陷入困境的一個跡象。 QILAI SHE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未來幾年將是改革開放以來就業形勢最嚴峻的時刻,」清華大學經濟學家王明遠在一篇廣為流傳的文章中寫道,他指出,如果不解決就業問題,到2028年時,社會可能積壓5000萬左右18歲到40歲的失業人員,並指出,這將「進而引發一系列深層危機」。

2022年,結婚登記人數與去年相比下降了10.5%,是中國自1986年開始公布這個數據以來的最低數字。去年,中國出生率降到了最低點,人口自1961年大饑荒結束以來首次出現萎縮。


年齡歧視影響所有上了年紀的勞動者,但30多歲的人可能感受最深,因為這是他們第一次遭受這種歧視。

弗林·樊(音)在30歲的時候就開始害怕35歲。他知道自己幾年後可能會被淘汰,但在被淘汰前,他面臨的問題是過度勞累。

他說,在上一家公司,他的大多數同事要麼像他一樣是單身,要麼結了婚但沒孩子。加班加點處於失控狀態。樊先生說,他在2021年的三個月裡沒有在晚上11點前下過班。他開始服用抗焦慮藥物。

去年年底,他和大多數同事一起被上海一家人工智慧公司解僱。

在過去的六個月裡,他向300多家公司投了簡歷,只得到10次面試機會,但都不成功。現在他正在尋找工資比以前低20%到30%的工作。他還開始在上海附近的城市找工作。

35歲的他覺得自己仍年輕。但他說,對社會來說,35歲像「瘟疫」。


雖然茜茜·張(音)今年32歲,但已經有僱主說她年齡太大了。她出示了某銷售母嬰用品公司的招聘信息截屏,該公司把招聘年齡限制在32歲以下。以前曾有主管對張女士說,他會用經過三個月培訓的年輕應屆畢業生代替張女士。

張女士表示,中國公司喜歡追逐最熱門的趨勢,而不是完善已有的東西。所以,經驗和專業知識並不是他們最看重的特質。‌‌

作為一名女性,張女士還面臨著其他歧視。她從25歲起就不得不回答僱主關於她打算什麼時候生孩子的問題。她回答說,她和丈夫沒有生孩子的打算後,僱主會問她,他們的父母對他們的決定有何看法。

張女士是一名營銷專業人士,去年9月被解僱後,她向3000多家公司發了消息,向300多家公司投了簡歷,但只得到了不到10次面試機會。上個月,終於有一家小公司向她提供了工作機會。

她接受了這份工作,但並不感到興奮或愉快。

「以前我是會有預期的,就是我覺得我需要升職,需要加薪,需要更好的生活,」她說。「我現在已經沒有了,只要能生存能生活。」


她和丈夫覺得他們無力養育孩子。他們有房貸要還,她失業的那段時間,他們勉強度日,同時擔心丈夫也可能失去工作。

他們的焦慮讓他們懷疑生孩子是否對孩子公平。張女士引用了網上流行的一句話:「如果孩子的出生,是為了繼承自己勞碌恐慌貧困,那麼,不生也是一種善良。」

現年38歲的技術專業人士梁先生也說了類似的話。他喜歡孩子,但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讓孩子過上美好生活。和許多在農村長大的中國人一樣,由於父母前往城市打工,他是由祖父母撫養成人的。他不想讓自己的孩子也過這種生活。

再說,他首先需要找一份工作。甚至在疫情前,他已在一次面試時被問道,為什麼到了他這個年齡還在申請技術支持工作。他給我看了當地省政府的招聘空缺:所有職位的年齡要求都在18歲到35歲之間。

我隨口說道,35歲一定像是座沉重的大山,梁先生回答說:「是懸崖。」

袁莉為《紐約時報》撰寫「新新世界」專欄,專注中國及亞洲科技、商業和政治交叉議題。歡迎在Twitter上關注她: @liyuan6

翻譯:紐約時報中文網

點擊查看本文英文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