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爆发的香港反送中运动使香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四年过去,港人虽然流散四海,但仍将在反送中运动纪念日"如水再聚",在全球各地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除了集会游行之外,海外港人如何在当地深耕细作?又面对什么困难?
4年前的6月9日,超过100万香港人走上街头,反对港府强推《逃犯条例》修订草案。港府无视民意,拒绝撤回法案后,大批示威者在6月12日包围香港立法会,遭港警以催泪瓦斯、橡胶子弹武力镇压。而612这一天,也成为香港反送中运动标志性的一天。
4年过去,香港已变得面目全非,港人也被迫流散四海。然而他们将在未来几天,在全球各地以游行集会、艺术展览等不同方式,纪念港人永志不忘的这一天。纪念活动遍布英美澳加、日台等地;单在有最多香港移民的英国,至少12个城市都将有纪念集会。
游行集会以外 她们以文化艺术连结港人和当地人
港人“如水再聚 ” 纪念这一天,在游行集会以外,不少海外港人一直在世界不同角落,在日常生活中默默耕耘。
“Hong Kong March,中文就是‘香港三月文化节’,就是希望在我们三个筹委的政治性工作以外,可以做一些有关香港文化,和香港人身份认同的活动。”流亡英国的前香港区议员刘珈汶,在台大香港研究社一个讨论会上,分享在英国举办“香港三月文化节”的经验。她和香港前立法会议员罗冠聪,以及前香港众志副主席郑家朗组成筹委会,和英国各地港人组织举办一连串文化和艺术活动。透过香港音乐、电影、美食等方式,连结在英港人和当地民众。
同场的香港社工许丽明,在英国雪菲尔市(Sheffield)成立了港人组织“Re-Water”。除了充满政治色彩的示威抗议、网上联署等行动外,她们也会举办亲子工作坊,和参与者一同制作代表香港抗争运动的“连猪”、“连狗”,也会在农历新年举行市集,向当地人介绍“农历新年”和“中国新年”有何不同。
对于有声音质疑,海外港人举办这些文化活动,是否只顾吃喝玩乐,而忘记抗争?许丽明认为,生活和政治密不可分,不少在英港人家长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下一代认识并传承香港文化,记住香港人的抗争史。
在海外传承和推广香港文化
许丽明说:“我们经常说,生活即政治。之前在伦敦,有61个香港人组织开了一个会,大家有一个清楚的共识,就是两样一起做。生活议题和政治议题并行,让人可以选择。重点就是,我们不是出去游行就能赢,我们一定要承传我们自己的历史。无论是我们的生活经验还是我们的信念,我们的任何事,其实都是要靠生活细节去保存,再经过自己的思考,然后参与实质的抗争。”
刘珈汶解释,在英国的现实环境下,必须先以文化活动吸引本地人,再由浅入深解释香港政治情况,才能让他们认识香港社群。
刘珈汶:“因为英国本身已经是民主和政治都已很成熟的一个国家,所以这一代的英国人未必很关心政治,投票意欲甚至可能比台湾人和香港人更低,如果我们直接向他们推广政治议题,其实是不会有人理会。所以为何‘香港三月文化节’要刻意包装到很消闲、很文化,就是希望用这个包装,让本地人和非香港人更容易接受。”
被时代拆散的香港人 隔阂有待弥合
不过各地港人举办活动,也面对不同程度的困难。有在台港人组织的代表反映,由于居留身份问题,不少在台港人自身已面对很多困扰,因此离心力强,难以凝聚。部分人预感到自己几年后或无法在台定居而必须回港,因此也会忧虑政治风险,而对在台港人的活动却步。在台港人组织必须控制活动的风险,以尽量让更多港人可以安全参与。
许丽明表示,不少移居英国的港人找到工作后,逐步在当地建立自己的生活圈子;而疫情结束后,政治风险较低的香港移民回港探亲更容易,因而更加自我保护,使她们举办活动愈来愈困难。
不过刘珈汶认为,最大的问题,是离散港人和留下来的港人之间,因为互相不理解而形成的隔阂:“可能仍在香港的香港人,会觉得离开的香港人已经不会再理会香港的一切;海外的香港人可能又会觉得留在香港的香港人是屈服了。我认为这个最大的误解,其实是需要时间和沟通去化解,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她认为随着港府不断收窄自由,留下的港人接收资讯将愈来愈困难,海外港人和留下的港人之间的鸿沟也会逐步浮现,这也是港府希望达到的“分化港人”目标。她正和其他港人筹划下一个行动,希望尝试化解港人之间的误解。
一切都是为了回家
而无论是游行集会、国际倡议,还是文化艺术活动,她们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
刘珈汶说:“每一件我们做的事,都是为了可以回家。如果我们香港人的身份无法从中国或亚洲中突出,那其实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不会有用。所以我们希望从不同层面突出香港人的身份认同,就是希望能在国际舞台和不同国家的社会得到认可。”
许丽明和刘珈汶都认为,海外港人能在不同地方的社区扎根,同时在国际社会建立对香港人的认识和认同,日后香港重光,流散港人可以回家,她们在海外建立起的一切都不会白费。
记者:吕熙(伦敦)责编:梒青 网编:何足
文章来源:RF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