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免费报纸《晴报》将于下月中旬停刊,结束十二年免费报纸业务,令媒体行业再度蒙上阴影。香港记者协会认为,再度有媒体紧缩,反映商业及新闻自由环境不利媒体生存。
2011年7月创刊的香港《晴报》主要针对中产具消费力上班族,逢周一至周五免费派发。《晴报》在社交专页发文说,香港经济日报集团因应市场发展,决定在9月15日出版最后一期印刷版后停刊,结束十二年免费报业务,其后会全面转型为网上电子媒体,并强化健康、娱乐,以及家庭生活资讯。
综合香港媒体报道,《晴报》的实体部门,包括编采和美术排版部门员工均会被遣散,涉及约二十五名职工。
香港记者协会主席陈朗升向本台表示,再有传媒紧缩,反映商业及新闻自由环境不利传媒生存,令营运有莫大困难;目前不少同业,面对裁员及削减薪酬福利的威胁,担心会有更多新闻从业人员失去工作,不少人被迫转行,流失具经验的新闻工作者,将导致新闻素质和新闻自由下滑。
陈朗升说,《晴报》创刊时曾大行其道。时隔12年,不少港人都宁愿观看流转较快的APP和网媒。
突发新闻、政府发布的消息成为报纸的主要内容。真正关心政治和社会新闻的港人越来越少。
陈朗升:“每天需要采访的新闻数量大幅减少,并且缺乏议题,以往敢于批评政府和评论时政的公民团体、压力团体大幅减少。媒体的资源大不如前。这次《晴报》要转型令人觉得媒体的投资价值越来越低。”
过去数年,随着《苹果日报》、《立场新闻》、《众新闻》等媒体停运,不少人认为,香港新闻自由已经终结,却也有观察人士持不同意见。
压力下少数港媒仍坚守专业精神
香港立法会在“爱国者治港”下,亲北京阵营形容议会效率提升、成果显著,但根据《明报》8月14日的报道,立法会2023年会期至今共通过24项政府法案,当中16项,也就是占比三分之二的法案在表决时,在席参与表决议员人数未过半数, 未达到全体半数议员的法定门槛,只因立法会不再清点人数而过关。
身在英国的独立政治学者黄伟国以这篇引起关注的报道为例, 认为像《晴报》等亲北京媒体的消失属于正常现象。他认为,香港主流媒体的生存之道,是一方面作出妥协,但同时仍致力揭露政府施政弊端。
黄伟国:“香港新闻自由的好坏不仅是看一两份免费报纸的去留。是否还有媒体愿意继续发这类报道,才是新闻自由的指标。现在香港还有资源进行调查报道的主要是《明报》和《香港零一》。有人说,有一天这两家媒体都倒下来,香港就再也没有空间容纳与政府不一样的声音。”
记者:高锋 责编:许书婷 嘉远 网编:瑞哲
文章来源:RF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