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议会选举「完善」后的投票率只达大约27%,有史以来最低,但中港两地政府立即表示收货,不在乎也看不懂超过七成不投票选民的政治诉求。
政府表示满意自己的表现,不仅是给自己脸上贴金,更因为他们相信已尽所能,大幅推高投票率。试想,如果特区当局没有下令要求十八万公务员投票,不向170多个老人中心提供资助,运送以万计长者到投票站,又或者不设立邻近边境的投票站,供长期在大陆生活的香港人投票,以至一批亲中企业没有要求员工投票,真正的投票率相信比现在要少起码五到六个百分点。换言之,上述措施将投票率推高25%到30%,比两年前立法会选举「完善」后的投票率(30%左右),不至于落后太远,已算功德圆满了。
政府所以心满意足,也在于通过区议会换届扭转局面,由官定的「爱国者」抢占所有议席。四年前,民主派及本土派通过选举取得八成半议席,当局回天乏术,只有拆毁整个制度,代之一个「完善」的制度,即以委任为主(179席),辅以间接委任,包括176席由政府委任的三个地方委员会(地委会)成员互选产生,另外是88席「直选」议员,其参选者须由地委会成员提名,再通过官方审查才能确定参选资格。
结果,非建制人士参选无门,最后一席不留,更重要是,全部区议员不仅是官方确定的「爱国者」,根据《明报》的选后分析,其中87%更是三个地委会的成员,从他们获授权提名参选以至互选议员,足见得到官方百分百的信任。他们散落基层,当然可以充当政府的长臂,协助施政并且争取民心,政府沾沾自喜在所难免。
更何况,政府只凭27%的选民支持,便可取得百分百的议席,清一色支持政府,不啻是本小利大的政治攻略。特首李家超特别多谢今次投票的每位选民,绝非偶感而发。投票者尽管只占社会少数,但重点是,每一票不单是投给候选人,更代表支持政府改变制度,只让官方确定的「爱国者」包揽一切权力,由政府、立法机关到地方行政。
不过,特区当局切勿心存侥幸,视沉默大多数如无物,他们若拒绝支持「完善」后的制度和政府施政,香港将无法群策群力走出眼下的低谷。72.5%选民拒绝投票,撇除少数从来都不投票,大多数都由于不满意新制度而吝啬手上的一票,其中除了民主派、本土派之外,还有10%左右中间派选民。
长期以来,立法会虽然一直由建制派人士把持多数议席,但政府也明白民主派有近六成人支持,绝对不能忽略,因此每届特区班子对待异己的宽紧程度或有不同,但一般都懂得尽量团结不同阵营,锁定亲政府党派的稳固支持,同时大力拉拢中间派以至民主派的温和力量,从而缩窄政府决策与民众的距离,争取民意支持政府,以便推动施政。
到了今天,只得香港少数人支持的特区政府,再不介意自己的民意认受先天不足,也不顾虑政策能否取得普遍支持,因为特区施政是体现北京全面行使香港管治权,最重要是得到北京的支持,政策便是正确,并且符合香港人的利益。因此连串政策,由「夜缤纷」推动经济、实施《国安法》到「完善」香港政制,事前都无须争取民意支持,即可执行到底。过去政府为求民意站在自己一边,而采取扩大团结面、缩窄打击面的统一战线手法,已经隐退,取而代之是香港版的「人民民主专政」,少数人以人民利益之名统治大多数。
尽管香港人深明生存之道,但很重视自己的尊严,不论公安国安规管如何严苛,仍努力寻找空间表达不满,今次区议会选举超过七成选民拒绝投票,正是一例。这种不合作运动的威力,在于防不胜防,因为没有事前策划,也不用呼吁提醒,大家却可不约而同,齐来抗议当局闭塞民意渠道。
说到底,不合作运动的根源不在民众反叛,而在施政不得人心。当权者若不知反省忏悔,继续背离民意民情,只会如区议会选举一样,被大多数人所唾弃。他们对政府不信任也没信心,甚至不敢想像香港有美好的明天,不要说移民潮、生育率下降、本地消费萎缩、投资不振等等问题无从解决,简单如「夜缤纷」也难逃无疾而终的命运。
不错,当权者可以垄断权力,掌控一个国际城市的未来,但得不到人民的信任和合作,他们得到不是一个废墟,又会是甚么呢?
文章来源:RF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