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德国政府一直在呼吁经济界减少对中国的依赖,然而,最新的统计数据却显示,德国企业非但没有听从政府的"去风险"呼吁,反而增大了在中国的投资。
(德国之声中文网)今年头六个月,德国在华直接投资为73亿美元,远超去年同期的65亿美元,《经济周刊》发表评论称,对华投资的增长,显示“脱钩”已经开始,但并非德中经济相互脱钩,而是德国政界同德国经济界正在脱钩。这篇题为《政治与经济正在脱钩》的评论写道:
“对华投资的大部分来自企业在华业务的盈利,也就是对现有在华生产能力的再投资。再投资的势头2023年就已出现,但现在这一势头则变得更为强劲。科隆德国经济研究所发现:‘仅在2021年至2023年,德国企业在华新增投资就相当于2015年至2020年的投资总额。’德国对华直接投资在全球投资中的占比,则在2014年首次超过10%。科隆德国经济所还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即投资过程中根本看不到多样化的趋势。也就是说,德国企业不仅一如既往地继续将资金投往中国,同时还错过了向亚洲其他国家投资、从而减少对华依赖的机会。
种种迹象显示,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德国企业才会遵循政界给出的方向。例如,大众和巴斯夫已经撤出了新疆,因为这里维吾尔少数民族的人权正在遭受严重的践踏。采取这一步骤实属不易,毕竟上述企业在新疆的投资受到中国政府的鼓励。但是,撤离新疆和撤出中国市场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评论指出,就有关是否应对中国产电动车征收额外关税问题上的争论,也充分体现了德国政治理念和经济现实的脱节。
“偏偏是德国汽车工业的抗议声最为强烈:一方面,他们担心北京会采取反制措施,另一方面,他们担心他们在中国生产的电动车出口欧盟后会失去竞争力。现在,中国方面已经宣布,将向世贸组织提起诉讼。好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
事实上,政界发出减少对华依赖的呼吁,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正是出于经济上的考量。在很多领域,德国过度依赖中国的原材料。例如,北京在稀土领域拥有事实上的垄断地位,而稀土是生产电池必不可少的原材料。生产电动车时不可或缺的磁铁材料,也同样依赖于从中国进口。政界的考量是,一旦台海发生中国同台湾及其保护伞美国之间的冲突,德国经济将会陷入涉及生死存亡的危机。有鉴于此,早一点将投资转往其他国家,就可以避免危机发生时受到重创。”
《商报》以《对华投资有增无减》为题发表评论写道:
“大约一年前,德国联邦政府首次推出了‘中国战略’。文件中写道,德国经济采取‘去风险’步骤已经迫在眉睫。也就是说要‘减少核心领域的对外依赖,进行经济决策时,要对地缘政治以及增强德国抗压能力进行综合考虑’。
虽不需要进行全面脱钩,但德国企业应评估前往中国之外东南亚其他国家进行投资的可能性。由于对中国同台湾发生冲突的担忧与日俱增,德国制定了这一战略。
尤其在一些面向未来的工业领域,例如芯片、太阳能电池以及稀土等方面,德国高度依赖来自中国和台湾的进口。俄罗斯发动侵乌战争后,德国失去了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供给,为了从中吸取教训,德国希望至少能够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