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年一度的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即“两会”)本周开幕。
过去两年,因受到疫情影响,2020年的“两会”延期到五月下旬,2021年的会期则大幅缩短。
今年两会如期正常举行,在疫情之外,还有哪些新看点,BBC中文为你一一梳理。
乌克兰危机下中国表态是否会变化?
中国两会聚焦国内议题,外交在人大和政协的会场内鲜少提及。不过,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局势受到全球关注,中国扮演的角色也受到各方审视。
目前来看,中国似乎努力扮演中立的角色,中国外长王毅近期与乌克兰外长通话时表示,中国“尊重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中方呼吁乌俄通过谈判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支持国际上一切有利于政治解决的建设性努力”。
同时,在联合国安理会一项要求俄罗斯从乌克兰撤军的决议中,俄罗斯投了否决票,中国投了弃权票。
另一边,在西方国家向俄罗斯实施严厉经济制裁之际,中国表示不赞成金融制裁,而且也不会参与相关制裁行动,并强调中俄将开展正常贸易合作,甚至在战争爆发后,进一步放开俄罗斯小麦的进口限制。但实际上,两家中国国有银行已限制对采购俄罗斯商品的企业提供贸易融资。
2014年俄罗斯夺取克里米亚地区,中国采取了类似的模糊态度,对俄罗斯表达支持,却未承认克里米亚归属俄;乌克兰连续三年在联合国提出反对克里米亚军事化的决议案,中国都投了不赞成票,同时中国和乌克兰在“一带一路”上的合作却不断推进。
2022年,中国似乎想重复这种外交态度,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关注度已不可同日而语,受到远多于8年前的审视和质疑。
本届中国两会上,将在3月7日下午举行中国外交部长王毅的记者会,届时中国在乌克兰危机上表态有无变化将成为焦点。
“铁链母亲”事件能否推动拐卖相关立法?
过去一个月,江苏省徐州丰县的“八孩铁链母亲”事件,引发中文互联网汹涌舆情和网民的愤怒和质疑,随着女子身世的逐步披露,将”拐卖妇女“的恶劣现象呈现在公众面前。
民众对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呼声越来越高。
对于收买妇女儿童罪责量刑的问题也引发讨论,不少法律界人士建议买方和卖方应该“同罪同罚”。
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教授罗翔的讲课视频近日在网络广为流传。罗翔在视频中称,买一名女子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但买一只鹦鹉判刑是五年以下。“你连鹦鹉都比不上啊,因为鹦鹉都比你贵啊。”
全国人大代表、宝贝回家寻子网创始人张宝艳则表示,“拐卖妇女儿童的行为实际上是绑架行动,同时还有虐待、非法拘禁、强奸等多种犯罪行为伴生。”张宝艳认为,受害人被侵害长期发生在买主家,所以对买主量刑不应低于拐卖罪,甚至应该更重;对拐卖犯罪分子(包括买主)应终身追责。
此外,中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将进行时隔30年来第三次修订,上述议题在两会上是否能推动立法成为新看点。
三孩后,计划生育国策是否改变?
2021年中国放开三胎限制,但引发争议,为何不干脆全面放开?
人口学者测算,全面放开相比放开三胎的差距已经非常小了,四孩、五孩占比可能仅为1%-1.5%,因此全面放开对人口增长的影响比“三胎”政策更微小。
有观点认为,阻碍中国全面开放生育限制的原因,贫困地区人口多生孩子,加大脱贫难度;少数民族生育意愿更强,全面放开后(此前少数民族可生二胎或三胎),可能冲击现有民族构成等等。
不过,威斯康辛大学研究员易富贤向BBC中文表示,“三胎”政策本身不合逻辑,但放在中国政治的程序上就讲得通了。
“在官方语境里,还是在说控制人口,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还写在宪法里,如果这些都不改变,而直接全面放开生育限制,等于放弃人口控制,逻辑上不能自洽。而政治局会议也没有权利修改宪法,因此‘三胎’是权宜之计。”
易富贤进一步分析,2013年决定实行单独二孩、2015年宣布实行全面二孩政策,都是在党代会上决定的。而人口政策要完成大方向改变,需要在党代会、全国人大上决定。可能这次普查后发现情况太糟,等不及了,先在政治局会议上宣布三孩政策。
因此,不少学者预计本届两会上将在人口政策的表述上有“方向性”的宣示,会有“大动作”。
房地产税怎么收?
今年中国的两会,房地产税势必成为热点之一。
2011年,上海和重庆成为房地产税试点城市,一试就试了十年,直到202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才决定授权国务院扩大试点范围。
此次试点地区的房地产税征税对象是居住用和非居住用等各类房地产,不包括依法拥有的农村宅基地及其上住宅。土地使用权人、房屋所有权人为房地产税的纳税人。
不过目前并没有官方公告明确试点的范围以及具体税率,仅称:“国务院制定房地产税试点具体办法,试点地区人民政府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试点地区人民政府应当构建科学可行的征收管理模式和程序。”
有专家认为,试点城市可能与当年土地出让的首批试点城市相当,超过20个。此外,征收范围都有哪些,起征点和税率等都是关注焦点。
如何稳经济?
中国经济处在一个比较微妙的阶段——已经度过疫情对经济打击最严重的时候(2020年一季度),经历了大幅度反弹后,显现出疲态。
全球疫情迟迟不散,使中国政府不得不审视其“动态清零”的防疫政策和刺激经济的手段。鉴于民营企业的孱弱,政府的刺激政策没有看到足够的效果。2022年,中国对科技企业的打压和“碳中和”的持续,这些问题将继续存在,拖累民间投资,导致就业形势恶化和收入增长疲软。
经济学家预计,中国政府将在财政和货币宽松上更加积极主动,但效果要到2022年下半年才能够看到。考虑到中共将在2022年秋季召开重要的“二十大”,经济上“稳定压倒一切”的诉求十分强烈。
值得关注的是3月5日上午人大开幕时,中国总理李克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如何设置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以及刺激经济的最新举措。
文章来源:BBC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