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7日星期五

杜耀明:香港立法会向官方喉舌迈进?

北京「完善」香港立法会选举制度,参选人必须首先通过官方审查,由此选出的议员当然尽如其意,但经过一年操作,一个民意代表机构快速变身,成为配合施政但效能不高的橡皮图章,而且弄得议员面目含糊,并向发放官意的喉舌转型,以宣扬政治正确的思想路线。

2022年立法会期间,行政及立法机关同声同气,两者合作无间,但工作步伐却显得迟缓。去年初,特区政府计划年内会向立法会提交三十七条法案以供审议,至9月时未及目标一半。新政府上台后,于10月重订年底前提交十六条法案,结果只交了八条。

看来,随著反对派议员的消失,立法会成为全力支持施政的回音谷,特区政府可以从容不迫处理立法工作,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即使只完成一半工作,亦没有人在议会向他们严厉质询。可见,官方硬说反对派议员过去故意拖延立法,不外是敷衍塞责,因为如今已经移除反对派,政府表现同样不济,只能归咎他们自己力有不逮。

一个推动立法效率奇低的政府,配上一个高效率通过法案的立法机关,除了尽显后者流为橡皮图章,更贬损议员及政党的威信。立法会去年通过十七条法案,每次都畅通无阻,甚至需要记名的投票也仅有两次(12%),远低于过往的三至四成,反映议会内意见近乎一致,因此投票记名与否,其实分别不大。再由于支持政府已成议会的职责,议会内批评声音零星落索,赞成意见也不用多说,法案辩论皆例行公事,因而2022年全体会议只有三十三次,每次平均只花八小时,是2008/09年度以来最低。

议会辩论时间缩短,意见也集中支持政府,加上过半议员是「新丁」,亲中政党和议员都难以建立与别不同的鲜明形象,甚至立法会委员会的会议纪录也隐去发言者的姓名,免去责任也免去立言立功的机会,又如何可以累积信誉来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呢?更不要说,「完善」后的立法会选举,有六成选民拒绝投票,摆明不支持新议会,又怎能期望议员凭藉毫无个性的平庸表现,争取选民回心转意呢?

不过,也许大家没留意,新香港的议会有较进取之处,就是起码在数量上,议员提出议案辩论增加了。以往每年约有二十个动议辩论,去年撇除一些致谢动议,提案辩论也大幅增至三十一个。过去功能组别与直选议员各占一半议席,动议辩论数目亦平分春色。如今,议员按选举委员会、功能组别、直选等三个类别产生,比例是四比三比二,每个类别的议案数目亦按此比例分配。

结果,不知代表谁的选举委员会议员,既与基层市民也与专业组织无关,却占用四成半的辩论议题,但与基层最密切的直选议员只占22.5%(七个议题)。换言之,即使假设新制下直选议员敢于发言,也只有三成半机会提出议会辩论。

然而,辩论议题突然比上年骤增五成,也难以凝聚公众的注意力,议员的发言也不能引起共鸣,因为三十一个议题数目之中,不少都搔不著痒处。有议员动议辩论「维持教育开支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例」,却不碰触中小学教师流失超过四千名的严重问题;另一议员提出议案,要求严防疫情输入,并「尽早落实通关」,却没有探讨「清零政策」的毛病,正视「与病毒共存」的必然性;更有议员夸夸其谈「加快实践『健康城市』的目标」,但无视香港公家医院医护人手严重流失,正直接损害医疗卫生服务。这样的公共讨论,对香港有何帮助,又对立法会公信力又有何增益?

新香港议会另一进取表现,在于由议员积极宣教,讲好北京对港政策的故事。三十一个动议辩论中,七个涉及香港如何融入大陆(22.5%),如爱国教育、二十大精神如何贯彻香港、香港配合「前海」发展、深港口岸经济带计划等等。这些本该由官员宣讲和推动的统治大计,现在出自议员之口,以示民间支持和民心所向。

但只要翻翻提案议员的背景,再看看发言内容与官方论述的近似,就不难明白,他们是民意代表还是官方化身,而眼下立法会是民意机关还是官方喉舌,同样可以一目了然。

文章来源:RF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