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葉冠吟台北23日電)台灣也曾有難民營存在,紀錄片「彼岸他方」揭開幾乎被歷史淡忘、70年代澎湖越南難民營故事,總策劃劉吉雄認為台灣不只成為難民們的新生地,他們堅韌的生命力也深深影響台灣。
膠著近20年的南北越戰,在1975年南越大都市西貢淪陷後告終,數萬南越人民因政治迫害與經濟破敗乘船出逃,漂流海上生死未卜。台灣政府在1977至1988年間於澎湖收留了51艘船、2000多名越南海漂難民,提供他們衣物、食物,能在當地行動自由,甚至還有職業訓練、零用金,106名嬰兒也呱呱墜地。
近12年歲月裡,有人嫁留澎湖,但更多人選擇移民第三國,這段台灣退出聯合國後仍參與國際人道救援行動,隨著反共情懷消退、政府解嚴,逐漸被淹沒在歷史洪河裡。公視紀實作品「彼岸他方」則透過影像與跨國採訪,試圖拼湊當年難民與台灣的情緣。
導演劉建偉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在戒嚴、台灣退出聯合國背景下,安置越南難民被視為政治宣傳素材之一,其中一艘在航程中死難逾百人的難民船,更被寫成吃人肉、駭人聽聞的「南海血淚」故事。
他坦言,但當政府沒有反共需求後,難民營資料也被遺忘,尤其2003年遭拆除後,史料與考證格外困難,連澎湖在地人也不一定知道,生活的島嶼上曾有他們的蹤跡。
追蹤澎湖越南難民營足跡逾20年的「彼岸他方」總策劃劉吉雄分享,發掘這個故事的契機,是題材找上了他,「或許是集體潛意識連結?」1995年,劉吉雄接連做了兩個夢,都是一名柬埔寨難民女孩用英文問他:Have you been there?(你曾去過那裡嗎?)當時他不知道所謂的「那裡」究竟是何方。
直到8年後,劉吉雄又夢到了對方提示澎湖難民營要拆除消息,曾於澎湖服兵役的他在當地朋友協助下,確認資訊屬實,「讓我覺得好像不能再什麼都不做」。趕在營區被拆除前,和弟弟劉建偉一起用電影底片,記錄下它的最後身影,又過了幾乎10年後,才動念把它做成紀錄片計畫。
如何找到這群四散的難民,劉吉雄說,「從0到1」的過程最艱辛,首先是找到嫁在澎湖的2名越南華僑,再慢慢循線認識中華民國越南歸僑協會、當年的澎湖難民營科長黃瑾瑜、天主教普愛會等。他把些許資料整理在網路上後,竟出現「南海血淚」真實案發漁船「清風號」的生還者主動聯繫。
近10年來,劉吉雄著手製作系列紀錄片作品,尋得來自其中27艘難民船的人們,甚至在難民營誕生的嬰兒也重返澎湖原址尋根。儘管這群難民多數只在台灣待12年、也僅有2000多人,但能講述的故事卻太多。
劉吉雄說,自從開始接觸難民營議題後,他覺得好像沒活得那麼孤單了。原本只是反共宣傳措施,但上岸人們衍生出的生命影響早已超出澎湖、台灣。除了難民們的原生國籍越南、柬埔寨、寮國外,他們又因移民關係在加拿大、美國、丹麥、瑞典、比利時等20多個國家扎根落地。
劉吉雄認為,若以更宏觀角度看待,也能將同期設有越南難民營的港澳、菲律賓、新加坡、泰國等亞太地區,拉進來共同討論,似乎從台灣身世裡,也能找到一塊遺失的亞太拼圖,「我忽然覺得,台灣不只是台灣、澎湖也不只是澎湖,可以用更寬廣的時間、空間來思考台灣和自己,這群難民也能成為台灣很堅實的對外連結」。
不少難民常告訴劉吉雄,台灣和澎湖是他們的「第二次出生」,畢竟海上無助漂泊,最終能登岸者僅是少數。劉吉雄和劉建偉也想透過作品傳達,鏡頭內都是有幸得救的人,但也不能忘記沒有上岸的人們。
紀錄片「彼岸他方」將於今晚10時在公視播出。(編輯:張雅淨)1120223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