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人可能會因為自己的打扮被政府找麻煩。
喇叭褲和牛仔褲被視為「奇裝異服」。一些政府場所禁止男性留長髮,禁止女性化妝和佩戴首飾。工廠學校都會組織巡邏隊,看到喇叭褲和長髮就用剪刀剪掉。
那是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光景。共產黨正逐步放鬆對社會的嚴厲鉗制,公眾也在不斷挑戰自我表達和個人主義的極限。女性鞋跟高矮和男性頭髮長短之爭都體現了這樣的拉扯。
現在,政府擬議修訂一部法案,「在公共場所穿著、佩戴有損中華民族精神、傷害中華民族感情的服飾、標誌」可能會被拘留和罰款。到底何種行為可被視為違法,並沒有具體的說明。
該草案遭致了廣泛批評,中國法律學者、記者和商界人士都在過去一週表達了他們的擔憂。他們認為,如果該法案生效,將會賦予當局權力,對任何他們不喜歡的東西進行監管。這也將是公眾與政府關係的大倒退。
「中國歷史上對服裝、髮型非常在意的時候,往往都是『歷史的壞時刻』,」社群媒體平台微信上一個名叫「張3豐」的帳號這樣寫道。「這條修改意見的出台,也不是憑空想像的,而是社會上出現了一些奇怪的味道。」這篇文章在被審查刪除前曾廣泛流傳。
在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的統治下,政府總是執迷於管控——管人想什麼,管人在網上說什麼,現在又要管人穿什麼。
中國用現代技術建立了一個監控國家,廣泛審查新聞媒體和社群媒體,甚至禁止手機和電視螢幕上出現露文身和戴耳環的男性。意識型態的緊箍咒正在私人空間收緊。穿衣這樣的個人選擇越來越多地受到警察或多管閑事的路人的審查。
7月,一名老大爺在公車上責罵一名年輕女子,因為她穿了可能被認為是日式風格的服裝。當時那名女子正要去參加一個cosplay展會,現場的人都會打扮成電影、書籍、電視節目和遊戲裡的角色。上個月,一家購物中心的保安拒絕一名武士裝扮的男子入內。去年,東部城市蘇州的警方曾短暫拘留一名穿和服的女子。
這些事件都與中國政府煽動的反日情緒有關。但衝突並不止於此。
上個月在北京,為了遏制同性驕傲文化的展示,保安阻攔穿彩虹元素服裝的觀眾參加台灣歌手張惠妹的演唱會。也是在8月,有人舉報了台灣歌手蔡依林的一場演唱會,因為她的歌迷展示了彩虹燈,部分男歌迷還穿了所謂「花枝招展」的女裝。就在上週,深圳警方訓斥了一名穿超短裙直播的男子,「大男人穿個裙子在公共場所,你覺得你很正能量嗎?!」警察向該名男子吼道。
該草案的公眾徵求意見期限至9月30日,若是獲得全國人大通過,此類情況可能將被處以最高3000元罰款和最多15日拘留。
該法案可能會使中國躋身社會最保守的國家之列。
「道德警察呼之欲出,」律師郭暉在微博上寫道。「你們還笑話伊朗、阿富汗嗎?」上週,人們發出了上世紀70年代伊朗和阿富汗女性穿超短裙和其他西式服裝的照片,當時這兩個國家還沒有被專制宗教統治者接管。
許多人對該法案沒有明確規定何種行為構成犯罪而擔憂不已。法案中的語言——「有損中華民族精神、傷害中華民族感情」的服飾或標誌——與外交部和官媒表達對西方國家和西方人不滿的措辭相似。沒人能說清這到底是什麼意思。
我找到中國最大的網路搜索公司百度最近發布的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文心一言」,詢問它如何定義「傷害中華民族感情」。「文心一言」說它不知道答案,並建議我換個話題。
若是沒有明確的定義,此法案的執行將取決於執法者個人的主觀解釋。
「如果公職人員可以憑個人偏好和觀念信條,隨意擴張解釋和適用法律,那麼我們距離『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也就不遠了,」北京的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趙宏在澎湃新聞網站上發表的文章中寫道。
她援引了網友的評論稱,如果穿和服都可以被理解為有損民族精神,那麼吃日料、看動漫或學日文是不是也會被認為是冒犯民族感情呢?其他人則指出,該禁令可能會延伸到穿西裝打領帶,這顧名思義就是來自西方的服裝。
這很難不讓人回想起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日子,當時的中國人要用布票買衣服,買到的衣服一般只有藍色和灰色。在中國經濟自由化的過程中,時尚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文革結束後的1979年,法國設計師皮爾·卡丹舉辦了中國最早的一場時裝秀,身著高定時裝的模特和大多身穿深色中山裝的觀眾形成了鮮明對比。一邊是富裕而活力十足的發達世界,一邊則是貧困而充滿壓抑的中國。
中國必須變革。首當其衝就是要允許人們穿他們喜歡的衣服。
在這場時裝秀舉辦幾個月後,一本官方雜誌發文稱,「頭髮的長短,褲腳的大小和思想的好壞並沒有必然的聯繫。」
儘管如此,在上世紀8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裡,時尚依然是改革派領導人和保守派對抗的權力場。
1983年,改革派黨總書記胡耀邦不得不敦促官員同僚不得「干涉人家穿衣打扮,不要用『奇裝異服』一詞」。
西式時尚大概在1987年之後才真正流行起來,當時新任黨總書記趙紫陽身著雙排扣藍色細條紋西裝,暢所欲言地回答了許多未經篩選的提問,給國際媒體留下深刻印象。據時報發自北京的報導,面對記者對其西裝產地提出的疑問,趙紫陽還展示了西裝裡中國品牌的標籤。
後來,胡耀邦和趙紫陽都遭到清洗,但正如他們設想的那樣,中國人民的衣櫥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了。中國成為了世界領先的時裝製造國,如今也是奢侈品的主要市場。
對於許多中國人來說,該草案如果實施,顯然很可能會侵蝕他們在過去幾十年前重新獲得的私人空間。
這項立法遭致大量反對,甚至連一些官媒都在報導公眾的不滿。
官方小報《環球時報》的前編輯胡錫進就呼籲對該草案的條款做出更明確的解釋。他寫道,應讓法治給人們提供確定性和安全感。
「要活躍市場經濟,」他寫道,「需要保持一個相對寬鬆、包容的社會氛圍和輿論環境。」
袁莉為《紐約時報》撰寫「新新世界」專欄,專注中國及亞洲科技、商業和政治交叉議題。點擊查看更多關於她的信息。
翻譯:紐約時報中文網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