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7日星期五

长平:"他(依然)是一个独裁者"

"拜习会"之后,拜登回答记者提问表示,习近平(依然)"是一个独裁者"。时评作家长平认为,独裁者的存在及其对全球舞台的觊觎,正是"拜习会"谈论的所有问题的根本原因。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5日于旧金山出席晚宴发表演说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5日于旧金山出席晚宴发表演说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举世瞩目的旧金山"拜习会"(11月15日)结束之后的记者会上,美国总统拜登被问到,他是否依然认为习近平是独裁者?拜登并没有被难倒,立即回答说:"他是一个独裁者,毕竟他掌控着一个共产党国家。他们的政府形式和我们的完全不同。"

在主流媒体的报道中,这个情节会被当作一个"插曲",一个"花絮",甚至被省略掉。在我看来,这个提问和回答的重要性,并不亚于这场记者会上的其他内容。或者说,"他是个独裁者"是不应该被隐藏的所有问题的前提条件。

延伸阅读:专访:谁是旧金山会晤的赢家?

提问中有"依然"二字,是因为拜登在今年6月称习近平为"独裁者",引发了轩然大波。当时,他在谈到令本已紧张的中美关系陷入冰点的"间谍气球"事件时说,习近平不知道气球在哪里,"这对独裁者们来说尤其尴尬,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拜登在记者会上再度称习近平为独裁者

拜登在记者会上再度称习近平为"独裁者"

独裁者被称为"独裁者",这要在过去或者别的国家,可能也就听之任之了。但是,如今中国的独裁有些独特,外交部发言人抗议说:"这些言论完全违背事实,严重违反外交礼仪,严重损害中国的政治声誉。"

9月,德国外交部长贝尔博克接受媒体采访时,就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战争说,"如果普京赢得这场战争,这对世界上其他独裁者,例如中国的习近平主席来说,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信号?因此,乌克兰必须赢得这场战争,自由和民主必须获胜。"作为"当事独裁者"的普京并没有专门为这个称呼生气,但是被列入"其他独裁者"的习近平生气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进行了同样的抗议,而且该部还为此召见了德国驻华大使傅融(Patricia Flor)。

曾几何时,独裁者"与华莱士谈笑风生"

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独裁者"(Dictator)这个词并不难理解,指的就是拥有国家绝对最高权力的领导人。在中共的公开文件和舆论宣传中,对习近平的权力描述完全符合这个定义:"定于一尊"、"绝对忠诚"、"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等等,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拜登与习近平15日于斐洛里庄园举办会谈

拜登与习近平15日于斐洛里庄园举办会谈

延伸阅读:中美元首峰会与夹缝中的德国

媒体和学界通常认为,习近平是毛泽东以后掌握权力最多的中国领导人。事实上,从实际控制的范围和权力的稳定性来说,习近平的权力在很多方面都超过了毛泽东。在毛泽东时代,刘少奇、彭德怀、林彪和邓小平等人或多或少地对毛泽东的权力构成了威胁。在今天,类似的威胁并不存在。维稳体制的建立、数字化监控技术的应用和经济全球化,让独裁者的权力变得更加方便,甚至走出国界,"为世界指明方向"。

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媒体和学界,称斯大林、毛泽东、普京、金正恩等专制国家领导人为"独裁者",十分常见。德国政府文件中,也称共产党统治的东德为专制政体(Dictatorship),昂纳克为独裁者。美国知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华莱士(Mike Wallace)在采访江泽民的时候,也反复称他为"独裁者"。江泽民虽然在回答中略作辩解,但并没有因此生气,而且事后还得意地炫耀跟"与华莱士谈笑风生"。

称一个独裁者为"独裁者"如何成为外交事件?

称一个独裁者为"独裁者"会成为外交事件,这本身就证明"他是一个独裁者"。不仅如此,独裁者的权力还超越了国界,意欲将全世界都管起来。很多人认为,中国外交部"管"的只是拜登和贝尔博克等政治人物的嘴,要求他们"尊重外交礼节"。其实并非如此,中国通过各种压力,早已经让西方学界和媒体变得乖巧,避免使用可能让中国政府不高兴的术语,还自我安慰是"客观"和"专业"。比如,用"总统"称呼总书记和国家主席,让读者感觉和民主选举的领导人一样具有合法性;用"议会(议员)"称呼全国人大(人大代表),而不管两种机制的运作模式完全不同;用"执政党"来称呼独裁政党,而不管根本没有"在野党"……

独裁者的存在及其对全球舞台的觊觎,正是"拜习会"谈论的所有问题的根本原因。因为"依然"独裁,这些问题都不会得到实质性的改变。跟过去一样,"会谈"只是"敌进我退"的一个战术。跟过去一样,在这个循环中,独裁者将会变得更加强大。

作者长平是中国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作家,六四记忆·人权博物馆总策展人,现居德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