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中国经济不振和港股成交疲软等因素影响,以往在香港被形容为“天子骄子”的投资银行家,也要面对裁员压力。彭博社的研究估算,过去一年香港有约200名投资银行家失业。有分析认为,随着香港金融和法治环境日趋大陆化,银行业裁员潮将持续恶化。
彭博社4月22日发表的行业研究显示,去年香港约有200名银行家失业。
一名任职欧资投资银行、基于隐私化名龙先生的香港银行业人士对美国之音表示,近期他认识的几名同行相继被所属银行裁员或逼迫离职,估计这与新股上市和并购活动减少有关。
龙先生说:“近期新股数量不多,销售情况未如理想,对投资银行构成了压力。过去一年我身边的确有人(银行家)被裁掉了。另一些机构则采取不同策略,因应业绩下降停发年终奖金,甚至以减少工时作为扣减工资的手段。从外地到香港工作的专才若遇到这种情况,很多都会选择离职,转到别的地区工作。”
香港银行业专才薪酬偏高
彭博社的报告表示,香港投资银行家薪酬偏高是他们被重点裁减的原因之一。例如在港工作的投资银行高级人员,薪酬比新加坡同行高四到七成,分析师和助理职级的薪酬也比中国或新加坡、日本高出三成至一倍。由于中国经济放缓,加上香港资本市场交易减少,预料更多跨国银行将进一步在香港裁员以削减成本。
以往香港是不少国际投资银行亚洲总部所在地,很多区域主管派驻到香港。独立时评人蔡慎坤表示,香港银行业工资偏高固然与当地物价和生活水平有关,更重要是香港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专才往往可以获得高回报。
蔡慎坤说:“在过去很长时间,无论是做投资银行的,金融理财的,还是私人客户管理的机构,很多都在香港开设了分部。过去香港的银行家每年拿的工资和奖金是非常高的,可是若继续留在香港的话,也不可能像过去那样有回报很高的项目。由于缺少高回报项目,从业人员拿的工资和奖金也越来越少。”
路透社4月17日也曾报道,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在亚太区裁减约50个投资银行职位,当中至少八成来自香港及中国大陆;汇控也已在亚洲投资银行部门展开裁员行动。
香港去年新股集资总额跌至20多年来最少,今年第一季跌势持续,同比下跌接近三成至不足48亿港元,也是2008年环球金融海啸后最差的一个季度。除了投资银行,专做新股的会计师楼、律师行等同样有裁员风险。有分析认为,房企爆雷潮和中国经济下行问题严重,影响到中国房企和银行到香港挂牌上市。蔡慎坤则认为,香港政治环境恶化是更关键的因素。
蔡慎坤说:“有了(港版)国安法之后,跨国公司也好,投资者也好,对于资金进入香港都会保持高度警惕。更重要的是,在疫情期间,中国(大陆)和香港两边的人员无法往来,金融市场大幅度萎缩,找不到新的项目,更不可能获得很高回报,当然它的人员肯定会受到很大影响,但我更倾向于是因为政治因素,因为(港版)国安法和(基本法)23条立法后,每个人无形中都会考虑到,自己的行为、言论是否有可能触犯国安法或23条。”
分析:部分专才悄然撤出香港
根据时评人蔡慎坤的观察,在负责证券投资业务的银行业专才被裁员的同时,有不少高管选择自愿离开香港。
蔡慎坤说:“若大的银行家不存在或跨国银行都撤出香港的话,对于香港会构成毁灭性的打击,这不仅仅是几个银行家被裁的问题,旅游、酒店等行业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银行家以较为低调的方式被裁,不会大张旗鼓地进行,更多的是被挪到东京、新加坡等别的地方。对高薪人士来说,无论赚多少钱也好,没有自由、安全的话,没有太大实质意义。”
外资大举撤离中国和香港市场日益备受关注。毕业于山东大学的金融学者司令对美国之音表示,在不少外资眼中,香港作为资本市场前景黯淡。
司令说:“中国的国企在香港靠着中国政府滥用金融管治权,把香港资本市场搞得乌烟瘴气,整个市场准入政策完全围绕着中国的国企,特别是央企展开,扰乱了香港原来自由的市场竞争。这样的话,其他的市场竞争参与者,特别是欧美跨国公司在香港的投资方、运营商,还有就是香港的广大资本市场参与者,他们看到的是被中国国企扰乱的香港金融市场。这样的投资环境已不适合他们在其中平等、正常地进行交易了。”
司令相信,从中国当局力推“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看来,香港和中国大陆经济将日趋一体化。
司令说:“客观上造成中国内地频繁的经济波动,比以前以更激烈的方式,更全面的态势冲击香港资本市场。在中国大陆经济严重疲软,GDP增速停滞不前,外贸形势严重恶化的情况下,香港受到的冲击和影响显而易见,更重要的是,中国今年以超乎外界想象的速度在香港强行通过了基本法23条立法,让外界看到中国政府对于香港全面铺开实施金融管治权已是板上钉钉、绝不容质疑的事情。”
中证监五招挺香港金融市场
4月19日,中国证监会宣布采取五项挺香港金融市场的措施,包括优化“沪深港通”机制以及支持中国大陆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等。中证监表示,中央政府完全支持香港长期保持独特地位和优势,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明确指出要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这次公布是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的重要指示精神,共同促进两地资本市场协同发展。
金融学者司令却认为,此举无助于挽救香港资本市场。
司令说:“在那个时候的风光是外资高度发达,投资者组成方式多样化,金融监管政策高度灵活,对于不同身份的投资者们一视同仁,只有这样,香港市场的活力才能够持续,外资才不会像今天那样海啸一般的用脚投票。仅仅单靠中国国企,尤其央企,去挽救香港的金融败局,恐怕是香港政府一厢情愿,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
文章来源:VO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