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7日星期六

疾风中的新闻自由(下):花果飘零 海外再说「香港故事」


在上集报道中,我们介绍了当香港新闻自由空间日渐收窄,香港记者如何在困境中作出艰难抉择。当中部分人选择移民海外,却仍无法放下新闻理想。有流散海外的记者、传媒人和评论员相继重整旗鼓,甚至自立门户,让香港声音在海外重生,连结流散四海的香港人。

「很多以香港为基地的记者仍然继续报导,包括一些敏感题材,但面对的风险愈来愈高」、「如果香港对比起——情况很差的国家和地区,可能只是差在暂时未有香港记者被杀害」、「香港公民社会的空间,包括独立传媒的空间在短时间内非常迅速地萎缩,使很多记者离开」。

这些声音,来自于网上媒体《追‧新闻》(The Chaser)的视频报导。在5月3日「世界新闻自由日」(World Press Freedom Day)当天,《追‧新闻》连发多条视频,讲述香港记者当下面对的困境,为无法呐喊的香港同行发声。

在英香港记者创《追‧新闻》继续履行天职

《追‧新闻》(The Chaser)由几位身在英国的香港资深新闻工作者成立,今年3月21日正式开台,以「维护新闻自由、捍卫民主人权、维系全球港人」为目标。 (《追‧新闻》脸书)
《追‧新闻》(The Chaser)由几位身在英国的香港资深新闻工作者成立,今年3月21日正式开台,以「维护新闻自由、捍卫民主人权、维系全球港人」为目标。 (《追‧新闻》脸书)

这个由几位身在英国的香港资深新闻工作者筹组的独立新闻平台,今年2月底以俄乌战争报导打响头炮,并在3月21日正式开台。平台设月费订阅计划,订阅读者可按会员级别阅读平台的新闻、专题和专栏等。平台邀请了港人熟悉的银行家吴明德、资深传媒人潘小涛,以及去年移居英国的香港医生马仲仪撰写专栏,以求在香港舆论变得「清一色」的情况下,重现香港人昔日熟悉的文字和声音。

在「编者的话」中,《追‧新闻》团队表示香港新闻界已变得面目全非。然而 「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团队表示包括他们在内的香港记者已散落四方,决定以「毋忘入行初心」为宗旨,继续履行记者「追新闻」的天职。 (《追‧新闻》脸书)
在「编者的话」中,《追‧新闻》团队表示香港新闻界已变得面目全非。然而 「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团队表示包括他们在内的香港记者已散落四方,决定以「毋忘入行初心」为宗旨,继续履行记者「追新闻」的天职。 (《追‧新闻》脸书)

在 「编者的话」中,《追‧新闻》团队表示香港新闻界已变得面目全非。然而「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团队表示包括他们在内的香港记者已散落四方,决定以「毋忘入行初心」为宗旨,继续履行记者「追新闻」的天职。

开台一个半月以来,《追‧新闻》紧贴香港、两岸及国际大事,更推出独家侦查报导,又跟进海外港人生活动态,为散居四海的香港读者提供各种生活资讯。他们以「香港人新闻平台」为定位,并以「维护新闻自由、捍卫民主人权、维系全球港人」为目标。

海外港人网媒《同文》冀连结全球港人

去年10月底成立的海外港人网上媒体《同文》(Commons),专攻人物专访,希望把世界各地的港人故事带到读者眼前,更贴地、更立体呈现海外港人生活,拉近海外港人之间的距离。 (《同文》脸书)
去年10月底成立的海外港人网上媒体《同文》(Commons),专攻人物专访,希望把世界各地的港人故事带到读者眼前,更贴地、更立体呈现海外港人生活,拉近海外港人之间的距离。 (《同文》脸书)

同样以「连结全球港人」为目标的,还有去年10月底成立的海外港人网上媒体《同文》(Commons)。和《追‧新闻》略有不同的是,《同文》目前未设收费制度,读者可免费阅读所有内容,并专攻人物专访。

「在香港的香港人对海外港人的生活很好奇,想知道他们的一切,包括一些有意移居到海外,但仍想多了解的人。另外在海外的香港人也没有忘记香港,也希望透过新闻媒体了解香港发生甚么事。」

《同文》统筹兼主编阿木(化名),希望平台能成为一道桥梁,连结海外港人和仍身处香港的香港人。因此《同文》主打人物专访,成立短短半年,已刊出近50篇专访,走访台湾、加拿大、英国乃至欧洲的香港人。有移英港人家庭努力在英国扎根,有移台香港诗人开设独立书店以书会友,也有移加港人创业把家传酱料带到加国。每个移民港人背后,都有各自的辛酸和对新生活的期盼。

成立短短半年,《同文》已刊出近50篇专访,走访台湾、加拿大、英国乃至欧洲的香港人。每个移民港人背后,都有各自的辛酸和对新生活的期盼。 (《同文》官网截图)
成立短短半年,《同文》已刊出近50篇专访,走访台湾、加拿大、英国乃至欧洲的香港人。每个移民港人背后,都有各自的辛酸和对新生活的期盼。 (《同文》官网截图)

而《同文》的目标,就是把世界各地的港人故事带到读者眼前,更贴地、更立体呈现海外港人生活,拉近海外港人之间的距离。

主编阿木本身是移台港人,在港时虽未曾在传媒机构任职,但就曾修读新闻系硕士。到台湾后,他一直思考如何为海外港人群体作出贡献。

「香港环境已不利于新闻工作,所以我就想海外会否有契机和适合的环境去做一个海外港人媒体?也遇到有心人支持,所以慢慢组班,找到一些志同道合而有经验的新闻工作者,由零开始做这件事,这就是当时的初衷。」

目前《同文》团队约有8至10人,以台湾为基地,并有特约记者在英国和加拿大报导当地港人动态。不过碍于资金问题,目前大部分成员都是兼职性质,只有阿木和一位美术同事为核心主力,其馀记者轮流当值,一周工作约两至三天,撰写当日新闻。

移居海外的前「新公务员工会」主席颜武周,为《同文》担任主笔,就香港时政、国际大事撰写「主笔评论」。国际关系学者沈旭晖,亦有协助《同文》的联络工作。

海外港媒填补资讯真空

而除了人物专访,《同文》亦设每日「新闻精选」。阿木表示,《同文》成立初期,每日新闻以国际新闻为主,比如有大批港人移民英国,他们就更多报导英国本地新闻。然而自《立场新闻》和《众新闻》在今年年初相继被迫停运,他们有感需要填补缺口,所以增加香港新闻的比重。而无论是国际新闻还是香港新闻,他们的选材标准,都是以香港人关心为先。

「《立场新闻》和《众新闻》结束后,香港人的新闻缺口和需求更大,我们觉得既然我们已经有在海外做新闻的空间和平台,我们就尝试利用这个身位,看看可否补足香港人对新闻的需求。」

海外港媒困难和优势

阿木认为,海外港媒的优势,是有更大空间和自由继续报导港人故事,不必像在地港媒一样,受制于当局的严刑峻法而被迫自我审查。然而海外港媒面对的共同问题,就是资源问题。

《同文》现时靠成立初期的有心人捐款维持开支,但阿木坦承,长远而言,必须探索收费模式。

「我们面对的即时困难一定是有限的资源,我们在海外其实很靠我们一股热诚去做这件事。当初《同文》成立时,很幸运是有有心人尝试支持一段时间,但毕竟资源有限。我们暂时仍是免费阅读,但到了这个时刻,我们也要思考如何让这件事有延续性。」

阿木表示,由于人手问题,团队只能凭记者经验作出取舍,筛选值得港人关心的新闻。而若日后平台资源更充裕,他希望能提升《同文》报导的数量、质素和发布速度,更想投放资源制作深度报导,以填补独立敢言的香港传媒倒下后,香港读者面对的资讯真空。

加国香港艺人创《香港台》 为敢怒不敢言港人抒发不满

《香港台》(Hongkonger Station)定位为「香港人主场」、为全球香港人而设的粤语资讯平台。 (郑敬基脸书图片)
《香港台》(Hongkonger Station)定位为「香港人主场」、为全球香港人而设的粤语资讯平台。 (郑敬基脸书图片)

「我每一天都在思考《香港台》的身位。如果《苹果日报》、《立场新闻》和《众新闻》还在的话,它们会说甚么?以往有《苹果日报》,已经可以帮读者抒发情绪,把不公义、不合理的事,由《苹果日报》和《立场新闻》说出来。但现在没有了它们,没有抒发情绪的渠道,我自己就觉得要为香港市民说出他们想说的话。」

身在加拿大的前香港艺人郑敬基,去年2月底成立网台《香港台》(Hongkonger Station),定位为「香港人主场」、为全球香港人而设的粤语资讯平台。而《香港台》每日报导的封面图片,都有一小行字,比如5月4日、星期二的报导,就写上「5.4二 A313 S123 C119」。当中的「A、S、C」代表《苹果日报》、《立场新闻》和《众新闻》,数字代表它们「被消失」了多少天。

郑敬基说,这是他们默默记念三家敢言传媒的象征。他强调自知《香港台》无法取代《苹果日报》、《立场新闻》和《众新闻》等专业新闻机构,而《香港台》可以做的,就是把现存香港传媒不能或不敢报导的资讯,放在《香港台》发布,以及为敢怒不敢言的香港人发声,抒发对不公义的不满情绪。

「香港传媒不敢报导制裁官员,我们就帮忙联络香港监察,他们够胆说这些,我们就帮忙加大声音,成为一个平衡一点的媒体平台。」

力抗「红媒」  免海外港人成「蓝丝」

生于香港的郑敬基,早年移居加拿大后,再回流香港发展。他形容自己过往一直是「港猪」,专注发展演艺事业。然而2019年的「反送中运动」令他觉醒,更因参与游行而不获无线电视续约。

生于香港的郑敬基,早年移居加拿大后,再回流香港发展。他形容自己过往一直是「港猪」,专注发展演艺事业。然而2019年的「反送中运动」令他觉醒,去年2月底成立网台《香港台》(Hongkonger Station)。 (郑敬基脸书图片)
生于香港的郑敬基,早年移居加拿大后,再回流香港发展。他形容自己过往一直是「港猪」,专注发展演艺事业。然而2019年的「反送中运动」令他觉醒,去年2月底成立网台《香港台》(Hongkonger Station)。 (郑敬基脸书图片)

他在《国安法》生效前再次回到加拿大,一直思考如何继续贡献香港群体。触发他成立《香港台》,是前年年底眼见一家多伦多「黄店」被小粉红袭击,却没有当地华文传媒报导。

他表示,自己早年曾任职加拿大多家中文电台,但近年因中国移民激增,当地华文传媒亦逐步「染红」。他希望《香港台》能报导真实港人消息,抵抗「红媒」,同时让港人铭记曾一同经历的重要事件。

「我们是要防止香港最重要而没有人报导的事情,在我们这一代被遗亡,正如维园的烛光。这正是中共和港共政府最想做的,噤声然后换血,再也没有人说了,就被忘记了。我们这些在加拿大或海外的香港人就会成为下一班蓝丝。」

郑敬基表示,目前《香港台》年度众筹维持运作,足以应付一年开支。而《香港台》新闻部也有聘用前香港记者兼职帮忙,让他们在移居海外后可以继续发挥所长。他更希望海外港人传媒能起到团结港人的作用,使香港人化悲愤为力量,努力融入各地社会,并成为更强大的族群。

「香港人愤怒的悲情情绪已经两年多了,接下来要有更多成功的香港人。更多香港人如果能带著两年多前《国安法》或2014年香港人被摧毁的伤心,并永远都记得,那就可化悲愤为力量,藉著世界不同媒体连结,使他们的方向同步,他们就会成为很大的力量,就像当年的犹太人一样。」

「不愿作逃兵,无奈需避秦」

除了艺人和记者,过去一年,无数香港艺术家、学者和评论员移居海外。过去经常在香港报章撰写专栏,并接受访问评论时政的前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锺剑华,4月底移居英国。

「我一直坚持不想作任何调整或封咪,我真的不想,但我也要顾虑自己个人人身自由,一旦失去自由的话,可能连发表言论的机会都没有。更重要的是可能会令我年迈的父母忧虑,所以在这些因素下,我下定决心申请BNO签证。」

锺剑华告诉本台,从五、六年前开始,香港的言论空间已从大学校园开始步步收窄,自《国安法》生效后更大幅萎缩,他所撰写的多个报章专栏相继被取消,他本人亦接连被中共喉舌传媒点名攻击。

他透露自己曾三次被香港国安约谈,被查问「47人初选案」事宜和他担任副行政总裁的香港民意研究所的工作。他过往也有700多篇文章被《立场新闻》转载,当《立场新闻》专栏作家区家麟被捕,他有感危机迫在眉睫。而触发他决定离开的,是一向温和的前香港立法会议员张超雄,因在立法会内示威被判刑。

过去经常在香港报章撰写专栏,并接受访问评论时政的前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锺剑华(左一),4月底移居英国,获在英友人接机。 (曹家超脸书)
过去经常在香港报章撰写专栏,并接受访问评论时政的前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锺剑华(左一),4月底移居英国,获在英友人接机。 (曹家超脸书)

离港当天,他在脸书上写下两千多字的帖文剖白心情,标题一句「不愿作逃兵,无奈需避秦」,透露对香港的万般不舍和无奈。

香港声音只能「出口转内销」

自《国安法》生效后,不少香港意见领袖相继封咪或变得谨言慎行,但锺剑华一直坚拒作出任何调整。到英国后,他认为有更大空间畅所欲言,继续为香港发声。

「这种『出口转内销』很无奈,但目前而言,我觉得海外是继续就香港事务表达意见或反映香港人看法的一个基地。所以我也说,我离开香港到了英国,我会继续以留心香港事务、评论香港事务、关心香港事务放在我未来工作的一个主要方向。」

虽然离开故土,但他仍希望「离土不离乡」

「到这里后很多不同在这里做香港事务的组织和团体联络我,我会逐步做不同程度的参与,一方面支持这些活动,一方面帮助香港社会的声音在海外继续传扬,也可为香港做具体事务。我会继续找其他机会表达我虽离开香港,但离土不离乡的心愿。」

「花果飘零,灵根自植」。已故国学大师唐君毅曾以此比喻中国政权易手后,中国传统文化只能在香港延续。 70年后,当香港人在压迫中飘零四海,无数港人唯盼香港声音,可在异国土壤落地重生。

记者:吕熙(伦敦) 责编:苏旋

文章来源:RF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