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一艘中国无人飞艇飘过美国上空,吸引全世界的注意力之前,台湾对北京所追求的目标可能就已经有所体验,那就是将看起来如此老式、笨重的气球,变成21世纪军事大国神出鬼没的工具。
在过去两年里,台北和台湾其他地方的民众已至少数次看到并拍下飘在高空的白色神秘球体。但在当时,很少有人对它们想太多,就连官员也是如此。现在,台湾官员们正在设法搞清楚,那些气球是否属于中国不断壮大的空中侦察飞行器队伍的一部分,由中国派来对其宣称拥有主权的自治岛屿台湾收集信息。
自从美国发现并击落了在其领空飘行数日的中国气球后,这些曾在台湾上空出现的东西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政府对击落气球提出了抗议,称它是一艘进行科学研究的民用飞艇。但美国官员说,该气球是中国全球监视努力的一部分,目的是搜集有关各国军事能力的情报。
专家说,中国的侦察飞艇很可能由战略支援部队操作,这是一支成立时间相对较短、通常进行秘密行动的部队,负责执行电子侦察和网上任务。台北国防安全研究院的分析师苏紫云说,这支部队起源于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推动人民解放军现代化的努力,包括增强使用从太空卫星到深海船只等工具搜集情报的能力。
“气球应该是被理解为它的electronic spying system(电子情报搜集系统)一部分,”苏紫云在接受采访时说。他还表示,就连气球能收集到的有关湿度和气流的数据,也可能在军事上有用。如果中国发射导弹,“这些大气的资料可以提高它的准确度。”
通过查阅中国军方发表的研究论文、报纸上刊登的文章以及申请的专利,可以了解到中国政府对使用气球的兴趣和所追求目标的范围之广。
中国军事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让气球更耐用、更易操纵,同时更难被发现、更难追踪的新材料和新技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研究人员也一直在测试将气球作为空中武器发射平台的潜力。
即使在这个以前鲜为人知的军事创新角落,中国也看到了巨大的利害关系。中国军事研究人员警告,敌对政府——尤其是美国,可能会在这个领域有打败中国的强项。他们尤其担心占据所谓临近空间的主导地位问题,即距地面20公里到100公里、人类尚未开发的大气层。
“临近空间也已经成为现代战争的一个新战场,”中国军队的官方报纸《解放军报》2018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写道。该文祝贺中国在2017年成功试飞了一个气球,将一只活体小乌龟带入了临近空间。去年,中国进行了基于高空气球的探空火箭发射试验,用气球将火箭带到20公里到40公里的高空。
中国军队与其他国家的军队一样,想“尝试所有的选择”,季北慈(Bates Gill)说,他最近发表了一份题为《敢于战斗:中国在习近平领导下的全球野心》的研究报告。
“我的感觉是,这些日子里,中国人民解放军相当无节制,”在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担任中国分析中心执行主任的季北慈说。“不是‘西大荒’过去那种存在问题的无节制,而是进行试验和挑战极限意义上的无节制。”
这种大胆妄为也许可以解释最近从美国和台湾上空飞过的气球,它们并不是完全没有引起注意。2021年9月,台湾台北的居民们忧心忡忡地给气象官员打电话,询问在高空中出现的一个浅色小点是什么东西。
台湾中央气象局局长郑明典查看了一张小白点的特写照片后让人们放心:它只是个气球。大气球后来在2021年底又出现过两次,并且在去年3月出现过。去年年初还看到过四组较小的气球。
“在当时的话,我觉得我们台湾并没有特别在意这种,”郑明典在接受采访时说。
现在,一些较小的国家——尤其是那些被美国称为盟友和伙伴的国家——面临这种新的潜在监视威胁,但它们的选择可能有限。
击落气球对许多国家的空军来说可能既困难又代价太高,已经退役的台湾空军副司令员张延廷说。他30多年前担任喷气机飞行员时,曾接受飞行任务,查看三个疑似来自中国的气球。他最后的决定是气球不构成威胁,而且也很难将它们打下来。
“很难,气球没有雷达的反射,”他在接受采访时说。“你看这是美国,你看它大费周章派F22——最好的战机,用最先进、最新的飞弹去打你,看到没有?有点大炮打小鸟。”
需要明确的是,中国数字情报收集系统的核心仍然由专门用于情报和监视的260多颗卫星组成。但据美国官员说,这些气球可能提供一些卫星没有的优势,因为气球能停留在某个区域的上空,拍下更清晰的图像。由于讨论的是敏感问题,这些官员要求不具名。
中国军方很清楚这些优势所在。在当代战场上,“保持持续的空中监视成为一项紧迫任务,”《解放军报》2021年的一篇报道这样写道。该文还说,仅靠卫星和飞机,“难以实现全时段全范围内的空中定点预警监视。”
如果中国的战略支援部队对最近在美国上空的气球飞行负有责任的话,这只部队存在的时间相对较短,而且是由以前独立的部份组合起来的这点,也许有助于解释执行任务前似乎没有考虑过它可能造成的麻烦,曾对这支部队进行过研究的季北慈说。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是习近平2015年对军队进行大规模重组后建立的,吸收了来自空军、海军和陆军的部分。
季北慈说,中国军队与政府文职部门之间的内部沟通不畅,甚至中国人民解放军内部与战略支援部队的沟通也不畅,这也许是导致气球事件发生的原因。
“这是中国政府内部右手不知道左手在做什么的一个典型例子,”他说。
最近对中国气球项目的关注可能会让中国军方在一段时间内暂停部署新气球。但相关研究很可能继续向前推进。
军事科学家,尤其是中国国防科技大学的那些科学家,一直在研究让气球更灵活、更持久的新材料、新设计和导航工具。 他们已为有关创新申请了专利,比如“基于可行域约束的无人飞行器三维航迹自适应跟踪方法”。中国军方报纸上的文章显示,军方一直在关注美国、法国、以色列等国家的气球研发。
国防科技大学的一名讲师去年在《解放军报》上写道,中国可以尝试研发能避开大气湍流层、进入气流更稳定的高层大气的智能平流层浮空器,让它们在小型发动机的帮助下实现长时间飞行或驻留。
《解放军报》去年发表的另一文章说,“众多优长”让“气球似乎正迎来发展的春天”。
中国的研究人员还在探讨用临近空间的高空气球携带和向地面发射导弹的问题。临近空间的导弹更难被发现。
2018年,中国国家广播电台报道说,研究人员做了一个气球平台实验,他们说该平台可把高超声速武器带上天,高超声速指的是飞行速度可达音速的几倍。但中国在报道本国军事进展时往往有夸大。这篇报道指出,实验使用的是缩比模型。中国其他军用气球的能力是否真像报道的那样厉害,是值得商榷的。
技术短点也许有助于解释中国气球为什么在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即将飞往北京之前,不合时宜地在美国上空出现。布林肯已取消了行程。
“这可能是个糟糕的时间选择,”台湾的军事研究员苏紫云说。“虽然控制气球的飞行方向已变得相对容易,但控制它们的速度是另一回事。”
储百亮(Chris Buckley)是《纽约时报》首席中国记者。他成长于澳大利亚悉尼,在过去30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居住在中国。在2012年加入《纽约时报》之前,他是路透社的一名记者。欢迎在Twitter上关注他:@ChuBailiang。
Amy Chang Chien在台湾为《纽约时报》报道中国大陆和台湾新闻。欢迎在Twitter上关注她: @amy_changchien。
翻译:纽约时报中文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