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2日星期四

杨颖宇:盘点香港的外号

执笔之前,YouTube推荐了一段影片,曾饰演《神奇4侠》隐形女侠的美国女星Jessica Alba,在某次访问中被主持称为「地球上最漂亮的女性」(the most beautiful woman on the planet)。审美向来主观,但一个醒目的外号或美誉却会让人留下深刻印象。

个人如此,城市亦然。城市除了本身的名称外,往往会有各式各样的外号:伦敦因为曾经工厂太多、烟囱稠密而称为「雾都」;巴黎由于在中世纪启蒙运动中占有重要角色而称为「光城」(City of Light),喻意启蒙之光照耀世界;莫斯科则自诩为「第三罗马」,意即承继罗马帝国之前两个首都罗马和君士坦丁堡的历史使命,锐意拯救世界。

单是一个外号,已可看到城市的特点或定位,如果可以追溯一个城市不同时期外号的转变,便不啻是另类甚至更精准的城市史了。

香港20世纪初曾被誉为「远东大商埠」

香港近代不足二百年的发展,外号经历了多番转变。香港第一个值得自傲的外号是20世纪初Emporium of the Far East(即「远东大商埠」)。到了21世纪的今天,人们见到Emporium一字,可能会嗤之以鼻:「裕华国货」英文名是Yue Hwa Chinese Products Emporium,Emporium只是普通百货公司而已。Emporium一词的这个用法,到了20世纪中叶之后才形成,19世纪末时并非如此。试看看1876年香港《孖刺西报》(Hong Kong Daily Press)一则有关美国纽约的报道:「This city, the commercial emporium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situated on New Island, formerly called Manhattan Island.」(这座城是美国的大商埠,位于曾被称为曼克顿岛的新岛上)上述句子中,emporium之前的冠词(article)是the而不是a,意思很清楚:emporium是一国乃至一个地区的商业中心,有不可取代之意。所以,将香港称为Emporium of the Far East,其实应译作「远东最大商埠」,这个外号肯定了香港开埠六十年由「你去埋我嗰份」变成文学名著《八十日环游世界》也涵盖的世界名城。

香港「东方之珠」的美誉 代表殖民时代历史的发展

正如上述,Emporium一词在二次大战后已不合时宜,香港需要另谋外号,「东方之珠」便应运而生。有趣的是,这是一个中、英、港各方都能接受的外号。「东方之珠」最迟于1959年便得以奠定,那一年英国纹章院颁下香港纹章(Hong Kong Coat of Arms),龙与狮所守护的中式帆船盾徽之上,有另一只狮子手持一颗明珠。换言之「东方之珠」不止是外号,而是伴随香港殖民地最后38年的每一天、成为香港徽章的一部分。

台湾歌手罗大佑1986年推出粤语版《东方之珠》,成为主权移交前后最流行的歌曲之一。事实上,这并非最早以「东方之珠」为题的歌曲,罗大佑之前的21年即1965年,南红、林家声已有同名歌曲面世:「波光翠帆相映趣,虎豹别墅名胜地,东方艺人色彩……新界亦是游览地……」歌曲以本地、东方角度演释「东方之珠」的内涵。

正由于「东方之珠」可中可西、亦中亦西,因此共产中国亦予以接受。1994年广州出版社出版的《香港大辞典》中有「东方之珠」条文如下:「它既充满浓厚的东方神秘色彩,又具有西方现代化大都会的风范……『活色生香』的夜生活,令这颗东方明珠具有更加灿烂夺目、神秘迷人的色彩。」

所以,主权移交时,政府总部将香港纹章移除,移走的不止是一个政治图腾,甚至连「东方之珠」也要下架,其实相当「大吉利是」。

香港以外国地名为据的外号 主权移交后已成绝响

殖民地年代还有两个较少人知的外号。1970年代以后,港府希望发展「水资源」,发展海洋公园、开发愉景湾,旅游业方面则想将浅水湾宣传成「东方威基基」。威基基(Waikiki)是夏威夷首府檀香山一个举世闻名的海滩,自19世纪末开始逐渐发展成为海滩渡假圣地。到了80年代,提及「东方威基基」这个外号的人越来越少,剩下的是本地报章上不时出现的威基基地产投资广告。

另一个是二次大战前的「东方马尔他」。马尔他(Malta)是位于地中海中央的一个群岛,19世纪被英国占领。它与香港最少有两点相似:第一,地处战略要冲,为地中海咽喉之地,因此二次大战时被德意空军空炸不断;第二,1869年苏彝士运河开通后,马尔他成为英国通过印度的中转站,被喻为大英帝国中除印度外最重要的属地。除了物资补给外,马尔他成为船坞集中地。马尔他第一个现代船坞于1841年奠基,与香港开埠同年。称呼香港为「东方马尔他」,是因为香港于20世纪初的造船修船业已达世界级数,当时太古船坞可以为铁达尼号级的船只进行维修。以「马尔他」作为香港外号,肯定了香港在商贸以外具有更重要的战略、船运价值。

以上两个以外国地名为据的外号,反映香港面向世界的开放性,主权移交后已成绝响。

香港创作新外号被民间反扑 变成「国际金融中心遗址」

主权移交后,港府主观上希望为香港创作新的外号,可惜力有不逮。过去廿多年开拓新的外号,大致有以下特色。

第一,缺乏个性。以「亚洲国际城市」(Asia's World City)为例,在全球化的大潮下,亚洲的world city虽不至多如牛毛,但十只手指也数不尽:首尔、东京、新加坡、杜拜、孟买、新德里、曼谷、吉隆坡、雅加达、利雅得、伊斯坦堡、多哈、上海、北京。港府应抚心自问,在众多亚洲国际城市之中,香港有何令人印象难忘的特色,可以为它度身定造一个更好的外号?

第二,贪则多失。「十四五」规划确立香港「八大中心」定位,香港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等八种功能的中心。焦点越多,越易失焦,最终回到上面一点,港府只能为香港起了一个缺乏个性的外号。

第三,民间反扑。九七之后尤其近年一个显著特点,是港府提出的外号民间往往会进行二次创作,例如「国际大都会」变成「国际大刀会」,「国际金融中心」变成「国际金融中心遗址」;「日夜都缤纷」因为那片蓝色花海而变成「日夜都奔丧」;最近的「盛事之都」则变成「柒事之都」,最新的证据是「香港街马」因为指示不足,部分半马跑手多跑了9公里。以上例子说明了相关外号往往一厢情愿,未能反映实际,因而不被港人接纳。

行文至此,想就马尔他多写几笔。马尔他于1964年独立,旅游业一直是重要经济来源。笔者手上有一份马尔他旅行小册子,里面有以下一句:「马尔他曾被众多地中海文明征服、殖民和统治:我们的过去受到腓尼基人、迦太基人、罗马人、拜占庭人、诺曼人、阿拉贡人、圣约翰骑士团、法国人,最后是英国人所塑造。所有这些文明都留下了他们的文化印记,造就了今天我们这个独特的国家。」

少一点「自古以来」,多一点真正的多元。如果香港可以有一个诸如「中国最具包容性的城市」甚至「中华民主自由之乡」的外号,香港的命运便会变得不一样。

- 杨颖宇(《教育刺针》创办人)

文章来源:RF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